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0日訊(記者 馬常艷)“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下,穩預期是穩增長的重要前提。”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7日舉辦的中國經濟形勢專題研討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要更加注重預期管理,及時回應市場關切,加強與市場主體的溝通交流,讓市場主體更好理解政策意圖,防止發生誤讀誤判,避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王一鳴說,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在內外環境超預期變化的情況下顯現出韌性,GDP同比增長4.8%。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依然是增速最高的經濟體之一,但通脹水平比較低。與此同時,受國內疫情多點頻發和俄烏沖突升級的雙重影響,3月份以來主要指標有所放緩,下行壓力增大。
王一鳴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從長期發展大勢把握短期形勢變化。既要重視短期經濟運行的新變化、新挑戰,更要看到經濟短期下行并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他強調,只有從長期大勢中去認識當前形勢,認清我國長期向好的發展前景,才能避免被短期的指標波動牽著鼻子走,也才能保持戰略定力、增強信心,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王一鳴分析,中國經濟短期下行壓力加大是諸多因素同頻共振的結果。從外部看,俄烏沖突升級、全球通脹攀升和美聯儲加息的外溢效應進一步增大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并影響市場預期。從國內看,疫情有所反復,防控措施收緊,造成需求恢復放緩,部分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受阻,對經濟活動造成影響。在內外因素交互作用下,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大壓力出現新變化,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開會議,要求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扎實穩住經濟,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實施好退稅減稅降費等政策,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王一鳴認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出明確的穩增長、穩市場信號,對穩定市場預期、促進資本市場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如何做好當前穩預期工作,王一鳴認為,三個方面可以更有作為。第一,穩預期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當前我國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是有空間的,通脹率、赤字率都處在比較低的水平,政府負債也處在合理區間,外匯儲備充足,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工具箱仍然有充足的工具?紤]到現在市場主體融資需求偏弱,應該更好地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只有將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政策的精準度,才能更有效地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促進經濟筑底回穩。
第二,穩預期要有一些標志性的行動,其中需要在完善監管政策特別是平臺經濟監管政策方面有進一步的措施。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主要形態,在激發創新動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技術和產業變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平臺經濟也存在一些問題。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監管政策形成疊加效應,加之美國打壓中概股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平臺經濟發展的勢頭放緩。只有明確規則、劃清底線、完善監管、規范秩序,才能更好地推動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穩預期需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特別是要加快對穩預期有重要影響的改革。當前更為重要的是讓一些改革舉措落地,來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保障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繼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探索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改革,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是要按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統一市場制度規則,高標準聯通市場設施,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只要采取有標志性的行動,推動關鍵性改革,讓市場主體提振信心,有效穩定預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活經濟發展動力,中國經濟一定會呈現生機盎然的新局面。”王一鳴說。